8月2日,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副部长级)李詠箑、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司长徐兴锋、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乾、外国投资管理司司长朱冰出席介绍情况。
| 下半年外贸如何稳量增质
在谈到外面具体情况时,李詠箑介绍说,今年上半年,外贸运行稳中有进,货物贸易展现较强韧性和市场活力,呈现出量增、质优、份额稳的特点。
“当前,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上升,我们要充分估计外贸领域困难挑战的严重性。多个国际组织认为,今年以来全球货物贸易处于温和复苏区间,但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贸易限制措施增多,各国产业政策竞争加剧,可能产生较大负面影响。”李詠箑表示,世贸组织最新监测显示,成员所采取的进口限制措施显著增多,2024年已生效措施预计影响2.3万亿美元进口,占全球进口总额的9.7%,为202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李詠箑表示,下半年,商务部将用好多双边机制帮助企业积极应对不合理贸易限制,支持更多企业依托广交会等平台开拓国际市场,努力营造稳定、可预期的贸易政策环境,加力培育外贸新动能,提升外贸综合竞争力。同时,继续深化与贸易伙伴的互利合作,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
| 跨境电商增长持续发力
今年上半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势头。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速达到10.5%,高于全国外贸整体增速4.4个百分点。
“从企业预期看,近期我们做了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接近八成跨境电商企业看好下半年的增长势头。”李兴乾介绍说,商务部将坚持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重点做好两个方面工作:
一方面是优化服务生态。落实好跨境电商专项政策,支持跨境电商赋能产业带发展,指导地方培育一批发展标杆。商务部将会通过现场会等方式促进跨境电商综试区之间开展经验交流。支持跨境电商品牌培育。同时,也要发挥好地方性行业组织作用,提升行业自律水平,引导跨境电商企业合规经营,有序竞争,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下半年,我们还要举办第136届广交会,我们会继续设置跨境电商的专题展示区。我们将鼓励中国的物流企业与东道国的寄递企业加强国际合作,尤其要加力提升跨境电商企业‘最后一公里’的履约能力。”李兴乾介绍说。
另一方面,深化国际合作。李兴乾将积极参与国际多双边谈判,利用双边经贸联委会、贸易畅通工作组这些沟通机制,推介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的经验、做法、成效。大力发展“丝路电商”,支持跨境电商综试区、行业与企业等各个层面都来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跨境电商平台拓展商品的品类和服务功能,既要支持主要面向C端的消费品电商平台健康发展,也支持主要面向B端的工业装备、半成品、零部件电商平台创新发展。
| 推动构建高标准的全球自贸区网络
截至目前,中国已与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2个自贸协定,与自贸伙伴的贸易额占我国对外贸易额的三分之一左右。中国的自贸伙伴已经遍及亚洲、拉丁美洲、非洲、欧洲和大洋洲。
“我国自贸协定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比如说标准合作、贸易单证数字化等新内容逐步纳入我国在签、在谈的自贸协定。”李詠箑说,自贸协定对双向贸易投资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以今年实施的中国—尼加拉瓜自贸协定为例,协定生效后仅半年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56%。今年1-5月,我国对RCEP其他成员国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流量达到95.3亿美元,同比增长28%。
李詠箑介绍说,下一步,商务部将进一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扩范围。将继续根据CPTPP加入程序,在前期与全体成员交流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双边磋商,持续推进加入进程。争取尽早结束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以及与洪都拉斯、萨尔瓦多、新西兰等自贸协定谈判或升级谈判。加大力度推动中日韩自贸区以及与海合会、挪威、瑞士、孟加拉国等自贸合作,与更多有意愿的国家和地区商签自贸协定,力争到2030年将我国与自贸伙伴的贸易额占外贸总额比例提高到40%左右。
二是提质量。将在新商签的自贸协定中进一步提升货物贸易开放水平,推动更多产品纳入零关税清单,以负面清单方式推动服务贸易和投资的谈判,并且推动在电信、医疗、旅游等重点领域进一步扩大开放。也要在未来的自贸协定中积极纳入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知识产权、标准认证等领域高水平经贸规则,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与自贸伙伴实现互利共赢。
三是增效能。将继续高质量实施RCEP等已经签署的自贸协定,进一步提高协定利用率,积极开展宣介培训,帮助企业用好用足自贸协定优惠政策,进一步促进商品、服务、投资的流动,使协定更好惠及双方人民,并通过自贸合作的红利,进一步拉紧我国与自贸伙伴间的合作纽带。
四是促改革。将进一步会同相关部门,按照三中全会要求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进一步推进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保护、劳动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金融等领域改革,同时加大先行先试力度,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助力更好地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融,推动形成高水平开放与深层次改革的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文章来自:中国贸易报)